茌平贾寨海二八宴席

贾寨海二八席宴,茌平县著名餐宴特产,非物质文化遗产,因主创并主传承于茌平县贾寨镇得名。

贾寨海二八席宴是茌平县贾寨镇流传的一种传统风味宴席,相传有几百年的历史,至今仍十分盛行,被誉为”海二八席”。这在当地十里八乡久负盛名。起源于运河文化,是东昌府、临清、茌平三角地带知名宴席,只有在为老人祝寿、儿女成婚,会亲家喜庆的场面上才用得上。用土坯垒成炉灶,上面摆着高高的蒸笼,用板凳支起的案板上,堆着满满的菜肴;熊熊灶火、袅袅青烟、腾腾热气、浓浓香味、融融笑意、呵呵人声……锅碗瓢勺奏成交响曲,推杯换盏构成欢乐图。这是乡间吃“海二八”酒席的时候才有的红火场面。

海二八酒席的菜肴以量大著称,均以碗为容器。“海”是大的意思,乡间把盆似的大碗称为海碗。“海二八”顾名思义是两个海碗,俗称“大件”。 “二个八碗,包括八碗伴酒菜、八碗下饭菜。

“海二八”讲究的是丰盛。或鸡、或鱼、或肉块、或清汆丸子,大海碗要满而有尖。前一个“八”讲究味美,要四甜四咸,甜咸菜都要荤素各二。甜的要做成“琉璃”或拔丝,咸的要做好色彩搭配和味道调剂。后一个“八”讲究实惠,要有菜有汤,能吃能喝,热热乎乎,吃得舒坦服贴。上菜的顺序也是很有讲究的。喝酒时先上一个“大件”,紧接着分两次跟上四个小碗,每一次的两碗必是一甜一咸且一荤一素。然后再上第二个“大件”。带四个小碗。桌上的摆放也是四个小碗围着一个“大件”,如众星捧月。待喝足了酒,主宾反复提议“上饭”时,再上第二个“八”。顺序是先荤后素、先油腻后清淡。特别是注意不能第一碗或最后一碗上丸子(否则有滚蛋丸子之说),上大肉不管是红烧肉还是木梳肉也要中间上。再就是讲究上菜的速度,说声“上菜”一碗碗菜就要流水般端上桌子,不能断断续续,吃着这碗等那碗,让人望眼欲穿。

酒菜的八个碗,是事先配制好,现炒现做。技术活是“挂琉璃”,锅里先放上油,再放糖,熬到拨丝状,只有恰到好处,才能又好吃又好看。适合琉璃的品种很多,如地瓜、山药、芋头等。炒菜搭配也很讲究,从色香味形,到原料都要丰富多彩。下饭的八个菜则全是蒸碗,将油炸过的鸡鸭鱼肉或金针、藕盒、豆腐卷,海带、鸡腿菇等切成大小适中的块,结实的摁在小碗里,上笼干蒸。主要操作技术是在“兑汤”上,兑汤时大锅放油、八角、花椒、干红辣椒、大葱姜炸出香味,烹上料酒,加汤烧开。口味要香、鲜、烫、咸淡适口,醋、酱油、辣椒油、胡椒面、香油等则直接兑进碗里。上菜时,打开蒸笼,将蒸好的小碗扣进大碗,兑进大锅汤,再视不同的菜分别加入酸辣各异的调料,使八个碗有着不同的滋味。出锅时根据菜品不同撒上香菜或香葱末即可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如今一般红白喜事,也往往成“海二八”酒席。不少还上四个“大件”,带十六个小碗。吃饭时八个碗再另加两味海米紫菜或西红柿鸡蛋汤,盆盘碗碟已让人眼花缭乱、数不胜数,尽管如此“海二八席”的美名一直未改仍然延续着。

“海二八”成了乡间高规格酒席的代名词,成为名幅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关于作者: 特产网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